新闻动态

源排放与大气环境青年学者论坛在我校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 2019-04-22 15:39:44   作者: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9778818威尼斯 张学海)2019年4月21-22日,源排放与大气环境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圆满召开。本次论坛由9778818威尼斯大气科学系主办,武汉天虹仪表责任有限公司协办,旨在邀请源排放测试、清单构建、大气环境观测和大气化学反应机制、气候/环境/健康效应模拟等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通过学术报告和研讨,共同探讨相关科学问题,互相启迪,开拓视野,促进学科间交叉创新,推进实质的交流合作。

       9778818威尼斯大气科学系孔少飞教授作为发起人,邀请到了十多位在源排放与大气环境研究领域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专家和学者。包括吴志军教授和刘丹彤研究员、林金泰教授和丁翔研究员、唐明金研究员、高健研究员、南开大学史国良教授、复旦大学李庆青年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阳副研究员、余欢等。国内多位知名大气环境团队也派出博士生参与。论坛吸引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的数十位研究生参加并进行学术交流。来自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及区监测站业务骨干等也参与论坛和交流。武汉天虹仪表责任有限公司李虹杰董事长和范新峰副总经理亲临论坛,并派出VOCs及颗粒物组分移动监测车等进行现场展示。

       本次论坛由孔少飞教授和余欢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上,9778818威尼斯党委书记李素矿、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祁士华教授、大气科学系主任李双林教授、武汉天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虹杰先生分别致欢迎词。

       李素矿首先对校内外青年才俊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并从学校和学院的概况、优势、愿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祁士华对论坛提出期望,一是青年学者应该以多元视角积极展开交流,二是现有大气研究应该多与地方环保部门及企业开展合作,推动成果应用;李双林就大气科学系的规划、科研平台的建设、团队的建设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同时向各位青年学者提出期望,推荐吸纳更多优秀学者加盟9778818威尼斯大气科学系。李虹杰就企业与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强强联合与大家交换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与意见。

       论坛报告中,各位优秀青年学者从源排放、气溶胶理化及光学性质、来源解析、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报告和交流。丁翔研究员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介绍了人为排放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影响;史国良教授阐述了二次气溶胶与pH的相互影响机制及效应;刘丹彤研究员结合地面观测与高空飞机航测,对黑碳气溶胶的吸光性进行了研究;唐明金研究员提出了一种新的大气颗粒物吸湿性测量方法并加以应用;余欢教授对沿海新粒子爆发热点地区碘成核与化学组分的新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高健研究员从地方环保部门的角度,就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进展与发展提出思考;李庆研究员着重介绍了湿法、半干法、干法脱硫工艺对烧结机颗粒物排放特征的影响;陈阳副研究员阐述了城市浮土和含胺颗粒物的演化与环境行为;祝波博士对中国地质大学与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构建的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中心进行了详细介绍;林金泰教授探讨了中国大气目前环境模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孔少飞教授介绍了民用燃料燃烧排放研究进展及地大源排放与区域大气环境团队,并指出近年来华中地区的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吴志军教授阐述了大气气溶胶物理性质,如形貌、相态及含水量;高文康博士分析了北京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实施对碳质气溶胶的影响;张银晓博士生从单颗粒的角度介绍了民用燃煤排放气溶胶的形貌、混合状态及吸湿性;刘航博士生介绍了生物质燃烧排放黑碳气溶胶混合态和粒径谱特征;SEAE团队燕莹莹副教授指出人为源的局地差异在城市群臭氧区域污染控制中的重要性并给出有效的控制措施;郑煌博士生介绍了华北-华中黑碳区域传输;吴剑博士生介绍了中国多年生物质燃烧排放及驱动因素。各位与会者纷纷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随后,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参观指导了地大燃烧排放实验室及武汉天虹的移动监测车。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源排放与大气环境领域相关研究的合作,提高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和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构建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为精细的污染减排管控措施提供支撑。本次论坛为大气环境领域的研究人员了解国内外热点动态和学术前沿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吸引更多大气环境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投身该研究领域,也对加快我校大气科学发展进程和提升华中大气环境的关注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一篇: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构建一体化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